在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錄像主要是平拍。但如果一部電影以平淡的方式拍攝,會讓觀眾感到乏味。偶爾改變拍攝角度會使影片
更加豐富多彩。
拍攝角度大致可分為三種:平拍(水平方向拍攝)、仰拍(自下而上拍攝)和仰拍(自上而下拍攝)
大部分照片都應該在相機保持水平的情況下拍攝,這更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,畫面效果也相對平坦穩(wěn)定。
如果拍攝的主人公的身高與攝影師的身高相同,那么攝像機直立放置在胸部和頭部之間的高度是最正確的方式,也是握著
攝像機的姿勢。
拍攝高于或低于此高度的人或物時,攝像機應根據(jù)人或物的高度隨時調(diào)整攝像機高度和身體姿勢。比如,拍攝坐在沙發(fā)上
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孩子時,要用跪著甚至躺在地上的方式拍攝,使鏡頭和拍攝對象始終處于同一水平。
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照片傳達了不同的信息。同樣的事情,因為視角不同,會產(chǎn)生不同的心理感受。仰望目標,無論目標是
人還是景,觀眾都會覺得目標似乎很高。如果你想讓拍攝對象的圖像顯得更大,你可以降低相機的拍攝角度并向上拍攝。
這樣可以強化主體地位,使主體顯得更加雄偉。
拍攝人物特寫照片時,不同的拍攝角度會給人物的長相帶來顯著的變化。如果朝著低水平和向上的方向拍攝,你可以改善
這個人強大和高大的形象。會使主人公的地位更加突出。如果相機調(diào)得足夠低,鏡頭更向上,會讓人更害怕,甚至連主角
的話都會增加分量。當觀眾看到這樣的畫面時,會有一種壓迫感,尤其是特寫鏡頭,特別強烈,人物會稍微低頭,甚至有
一種威脅感。
自下而上拍攝時,要注意這個角度的效果通常不理想,因為面部表情會過于夸張,而且往往會有明顯的變形。在不適當?shù)?/span>
場合使用這個角度可能會歪曲主題。這種影響不應被濫用。如果偶爾使用,可以渲染氣氛,增強影片的視覺效果。如果使
用過多,效果會適得其反。但有時攝影師會使用這種扭曲夸張的手法來達到非凡的視覺效果。
相機的位置高于拍攝對象,鏡頭傾向于在下面拍攝。超高角通常用于結(jié)合超遠屏幕顯示場景。它可以用來拍攝大場面,如
街景等,用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(xiàn)畫面的層次感和深度感。
如果你從高處往下看,你可以充分展示從近景到遠距離的所有照片,給人一種寬廣的感覺。高架、大頂角可以增加畫面的
立體感,有時還可以將畫面主體戲劇化。
相反,高角度拍攝特寫鏡頭會削弱人物的氣勢,讓觀眾覺得自己優(yōu)于畫面中的人物。照片中的人物看起來比實際的要矮和
胖。
如果你從比被攝者視線稍高的地方近距離拍攝,有時會有點輕蔑,這一點應該注意;如果你從頂角拍攝,并且在照片中的
人物周圍留下很多空間,這個人物會顯得很孤獨。
透視的反映應該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。有時,可能需要展示拍攝對象的視角。在這種情況下,無論拍攝高度是高還是
低,都應該從拍攝對象眼睛的高度進行拍攝。
直接俯視圖通常用來顯示一個人的俯視圖。用長焦或廣角從高角度拍攝,可以增加影片中的觀眾與以下場景之間的距離。